01
怎样理解法学研究?
青年律师进行法学研究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具体法律服务中的法律研究,此层面上的研究为一切工作的基础,如方榕律师的《初级律师如何做法律研究》一文中讲述的那般;第二层面是普遍意义上的法律研究;第三层面是(法学)学术研究。
第一层面意义上的法律研究较之后两个层面好区分,但普遍意义上法律研究与我们常说的(法学)学术研究之间如何区别?从成果化表达方式来看,普遍意义上的法律研究输出的是律师实务文章,(法学)学术研究输出的是学术论文,此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论述的对象和方式不一样:前者着眼案例或法律规则的归纳、梳理和总结,内容多为通说,以传递知识为目的,在论述方式以陈述为主;后者基于司法实践,侧重对既有理论的延伸甚至突破,论述的方式以说理论证为主。本文的主要侧重点也将放在这两层面意义上的法律研究,具言之:一是青年律师对其执业过程中所遇到的法律问题和案件进行“把脉”和思考;二是青年律师从实践中跳出来,进行学术研究。
02
为什么青年律师要进行法学研究?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法律知识的爆炸性增长,使法律知识不断迭代,这样一个大的背景倒逼着青年律师要重视法学研究。还很大一方面在于律师行业本身是知识服务型行业,吃的就是知识这碗饭,对知识有极大渴望,这种渴望又因法学教育和律师实务之间的脱节而被放大。且“专业化发展”日渐成为律师行业的共识,这一趋势也推动了青年律师对法律研究的重视。
此外,作者认为,还有如下几点主要原因:
(一)经验的总结和传承
经验的总结和传承主要靠隐形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换。
隐性知识指那些高度个性化的知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经验”,如律师执业的技巧、思维方式等。这类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知道如何做,但却很难告诉别人或者写明白、说明白的知识。某种程度上,这些知识为“宝藏区”,需要我么挖掘出来。
显性知识指那些可以用文字、数字、逻辑图等清楚表达的知识,如律所的格式合同、法律文书、服务工作报告、法律备忘录、法律关系图表等,它一般能够用语言、文字、肢体等方式或载体清楚表达,律师行业现在流行的“诉讼可视化”欲实现的目标就在于使隐形知识转换到显性知识。
而写作就是实现从隐形知识到显性知识的重要转换方式,转换的过程也是经验总结的过程,该过程也有利于知识的传承,进一步来说,经验和知识的传承,对以团队作战的律师尤为重要,在律所管理层面,也是如此。
(二)避免重复劳动
在律师执业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明明记得以前做过了某类业务、处理过某问题,但自己就是找不到了原来的资料和研究成果了,也忘记了当时是怎么思考的。第二次遇到同样或类似的业务,还需要重新从头研究,费时费力。若能将第一次遇到新案子时的思考以写作的形式表达出来,或将思考论证的过程通过逻辑思维导图呈现出来,那第二次或以后再来看时,就能很快地形成清晰的解决思路,这无疑能大大节约律师对案件研究的时间,避免重复劳动。而这些思考可能包括对基本事实、证据材料、相关案例、法律法规的准备;对案件争议焦点的归纳;以及对解决思路的梳理。
(三)交流载体
年轻律师想与行业前辈交流,“谈笑风生”,真正形成一个信息的互动,甚至互通,首要的一个前提就是你得让前辈们知道你肚中究竟有多少“货”,这样他才可能知道该和你聊什么,聊到什么程度,是浅尝辄止打哈哈,还是“把酒言欢”深入探讨,而文章就是一个很好的交流载体。写作就是在分享知识,其本质在于通过分享知识给别人,传播给更多的人,让别人作出对你的判断:你是否真正掌握知识?是否真有“屠龙术”?是专家?还是“庄稼”?是否是值得合作的人?
因而,通过文章可达到与同行前辈交流的目的,也有利于寻找榜样和学习对象,继而找到差距,明白学习方向,这样还能到达信息的互通有无,减少焦虑感,毕竟我们焦虑的原因往往在于未知、在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对努力方向的怀疑和对前进方向的迷茫。
(四)知识营销
营销,从根本上来说,是让他人知道自己所知道的,这并不可耻,律师将“营销”挂在嘴上也并未就损坏了形象。我们真正应鄙夷、唾弃的是那些“恶意营销”和“低俗营销”,万不可一棍子打死了所有人,更要不得自恃清高。个人认为,知识营销和以案件为主要产品的产品营销为最上层的营销,营销最主要的目的在于让别人知道你知道,而写作也是只是营销的一种方式,对青年律师而言,可能还是最佳方式。当你通过写作“尝到甜头”后,你就不会愿意从“糖罐子”中出来,这样一个心理又会反过来促使你保持持续性的学习,“装”的久了你就牛了,在信息不对称中也就取得了优势地位,从而获得自信。
除以上一些理由外,可能出于现实的考虑还有利于评奖评优(律协、司法局)和谋取多重身份(仲裁员、兼职教授、立法咨询委员)。
03
年轻律师进行法学研究的优劣势
如果我们大家都承认上面所说的几点原因,那接着就会又有这样一个疑问:既然你说它怎么好,那为什么还是有很多律师并未这样做?不这样做,创收貌似也还不错。回复这一疑问较简单,那就是应然与实然有别,我们不能以实然去否认应然,实际上是这样子,并不能当然证明它就是对的、是无需优化的。若一件事情它是好的,但现实中却没受到足够重视,那它肯定值得人们去追求。毕竟成功永远只是少数人的事,当大家都在做同样一件事,保持同一频率,那这群人不太可能会成功。
那现实在存在的一些困境是什么呢?在作者看来可归结为以下四点:一是没时间和精力;二是可能没能力;三是并不能立马带来可以看得见的效益;四是缺乏整体学习的氛围。但这些问题对于年轻律师来说,是否真的就是阻碍你跨出第一步的高墙呢?其实,并不一定,青年律师进行学术研究可以将其自身所谓的一些劣势转为优势。
1.没时间、没精力。
可能不是没时间和没精力,而是没效率,时间管理和个人管理意识缺乏。人们通常用“二八法则”描绘律师行业,而真正残酷的其实应是“一九法则”,在这样的残酷生存压力下,你没时间和精力,也得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方设法变成有。
2.没能力。
能力本是积累的过程,走出第一步最为主要,从0到1是最困难的。退一步来说,小学生可以写小学生作文,中学生可以写中学生作文,找到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文章去写,跨出第一步,不要想着一口吃掉一个大胖子。
3.不能立马带来效益。
律师的业务工作已经很繁重,若学术研究和工作是“两张皮”,那势必还会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压力,对于年轻律师而言,可能就是生存压力。但这肯定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急也没有什么用,只能稳打稳扎,朝着心中的目标努力前进,并适时总结、调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4.缺乏氛围。
如果你身处一个良好学习氛围的环境,自是妙不可言,但更多的时候可能是可遇不可求。如何培养团队学习氛围?主要有两点:一是要让团队成员取得成果和尝到甜头(精神或物质的都需),以此作为激励;二是榜样的作用,若周围熟悉的圈子中有接触到了这样的榜样人物,那才可能带来真正直观的焦虑感。
04
青年律师进行法学研究的四大总体步骤
主要的四步骤为:知识积累——整理——模仿——成果化。
(一)知识积累
积累的主要是来自工作中和工作之余主动学习中遇到的知识,这些知识可分自己所从事领域内的和欲开拓领域内的知识。当然,知识积累很多时候也是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继而尝试自我解答和总结。
在这里介绍几款工具:
1.讯飞语记
灵感再现的拯救者,直接将你的灵感通过语音转换为文字并及时保存。
2.印象笔记
碎片化学习和知识管理的利器,常用到的两个地方:微信朋友圈、公众号中的文章;浏览网页所看到的值得收藏的文章。此外,代办事项和提醒以及标注图片、网页和PDF都可用到。
凡是涉及到保存的工具,哪怕是文件夹,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分类与命名。将笔记进行科学地分类,以后就可以快速地找到想要的内容。当然,每个人适用的分类方式都不一样,很多时候,在管理笔记的过程中也是在不停调整。如果认为太麻烦,也可以不用严格分类,印象笔记有“搜索全部笔记”功能,通过关键字搜索,也能找到想要的内容。
3.知乎(法律相关类推荐)
知乎上法律类的大咖和话题比较少,但不代表没有,值得关注的几位知乎法律大咖:Raymond Wang、倪修智、徐斌、Zhang Leslie、何帆、裘Benjamin、郭磊、Karl Ernst、牧心。知乎的内容较综合,除了法律,还有很多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个人认为,知乎最大的好处在于提供了思考问题的多角度。
4.微信公众号(法律相关类推荐)
值得推荐的有:无讼阅读、法秀、法信、法律帝国、审判研究、高杉LEGAL、法律图书馆、中国民商法律网、中国基金业协会、劳动法库、保全与执行、法学学术前沿、中国法学创新网、最高人民法院、中伦视界。
论文的写作需要研读大量的文献,而这又非常消耗时间。如果平时积累够了,就能快速收集有用的信息,倘若掌握了快速阅读并收集信息的能力,便至少能够将时间缩短一半以上。
(二)整理
以上一些工具仅为工具,工具只用使用才能有价值,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然后再去定期消化才能凸显出工具价值。整理应“两条腿走路”:
一是应与平时书面工作的习惯结合。蒋勇在《律所知识管理难题的破解与创新》一文中就有说到,将贯穿于案件全程的做法和细节信息最大化地记录下来,形成了案情摘要、案件法律关系图、案件代理方案、律师工作报告、案例检索报告、案件讨论记录、结案报告等具体可感的文书资料。记录的过程也是整理的过程,在长期的记录、查阅、整理和复盘的过程中,一些好的做法会被逐渐认可,固定成为标准化模式,可供律所所有律师参照模仿,律所层面的显性知识也就形成了。
二是对在工作之外的主动学习中收集到的知识和问题,建议利用印象笔记做定期整理。
(三)模仿
模仿,首要的就是找到可供模仿的对象,这对象可能是人,也可能是内容,我们当前律师行业所发的文章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
1.个案评析
例:孙彬彬、倪鑫:《不应以外观主义来判断“名股实债”的性质》(微信公众号《中伦视届》2017年1月16号)中的行文结构为:法院查明的案情——法院的裁判意见——中伦视角(“名股实债”含义大致介绍、存在的交易风险)——联系案件(“名股实债”在该案中至少暴露出了以下法律风险)——判决书中值得商榷的观点。
2.裁判规则总结
微信公众号《法信》此文文章发的比较多,其推送的文章主要集中于最高法司法观点和裁判规则。比如最近一期推送的《员工中途离职,单位是否应支付年终奖》。这类文章逻辑结构较清晰简单,大致为:法律依据——相关案例——专家观点。还有些此类文章更为直接,就是归纳裁判规则,如云闯律师的《实务干货: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纠纷16条裁判规则》,逻辑结构就是: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几种情形——裁判规则罗列。此类文章很受欢迎,毕竟能对律师的业务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
3.从案例出发,实践与理论结合
例:黄校的《股东出资不实情形下公司债权人的民事权利救济:公司法若干规定三第13、14条的理解与适用》(微信公众号《审判研究》2017年1月16号)一文,结构较典型:以现实案例做引子抛出问题(在注册资本认缴制的当下,作为公司的债权人,当公司财产不能清偿外债时,从法律上如何另辟蹊径,给予债权人追索出资不实的股东的民事责任?)——寻找切入点(以《公司法》解释三第十三、十四条理解与适用为出发点)——结合案例对法条的解释和归纳——从实践中出来,上升到理论。
4.重理论研究的学术文
本文关于此类文章的分类是以发表在正式公开期刊为标准,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此类文章以下几特点:一是文章质量普遍不高,在法学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少之甚少;二是文章总数偏少;三是所发表的期刊多元化,不限于法学类;四是这类文章很少突出在司法实践中执业经验的优势,同科研学院发表的学术论文相比,趋向一致。法院和检察院系统发的文章在理论研究方面,远好于律师行业,这点在《法律适用》期刊上他们的文章占比可窥一二。
5.工具文和职场文
微信公众号《法秀》推送的最多的就是工具文,如在2016年12月1日的推文《iCourt 能力清单,每一篇都值得收藏》、在2016年12月15日的推文《335个网站,让法律人告别搜索盲区》等。作者在无讼APP发表的一篇工具文《收藏!法律人常用网站都在这里》,阅读量上千,在无讼APP上较可观,这也侧面反映出此类干货较受人喜欢。
职场文在无讼APP的“律界”栏目中较集中,该栏目职场文太多,鸡汤味较浓!作者作为新人,也有两篇文章发表在该栏目:《为什么去律所实习,他们都让你先整理案卷?》和《律所实习半年,工作之余我重点在学习什么?》。
通过上文对当前律师实务文章主要类型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律界以实务文章为主,完全偏理论的文章较少,且难以写出高度。这反过来又说明,如果能将实践操作层面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次,把两者很好融合,此类文章定会受到青睐。
(2)律界发文的战场由传统的纸质媒介(期刊或报纸)已经转移到自媒体,微信公众号上的发文越来越激烈,同时,文章内容同质化现象也逐渐严重,泥沙俱下。
(3)凭借大数据和互联网+,以往可供对裁判规则的梳理和总结的案例有限,但现在可以从上百件甚至是上千件案例中去总结规律,如法秀2017年1月18号的文章《法律大数据报告制作十步法》就对如何制作案例数据库分析有介绍,此类文章因技术性较强,同时实践指导意义也较强,相信会越来越受欢迎。
(4)律界发文的内容趋向多元化,十分丰富,除专业性文章外,还有工具文性质的方法论文章(如“诉讼可视化”),而鸡汤情怀文有时也能争得一席之地。此外,以往律界不太受重视的演讲、谈判、心理学、着装仪容、办公软件(主要是ppt、excel)、思维导图以及时间管理、个人管理开始登上舞台,成为“餐后甜品”。可以预料得见的是,多样化的文章将会重新让律师行业认识到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因此,在对当前律师行业所发的文类型和特点有所了解后,我们就可以选择自己某些适合自己的文体和研究方向的大家来进行模仿练习。在刚开始练习写作时,模仿是必要的,但是在模仿之前,需提醒的是,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重视,那就是发现你的优点,找到你长处,懂得自己喜欢什么。在你没有“知己”之前,不要试图模仿别人,要不然就会像披着人皮的鬼,字里行间充满了虚假感,言之无物。
(四)成果化
一切只有输入没有输出的学习都是耍流氓!如果没有输出,没有成果化,那上文所讲的青年律师进行法学研究的理由将不复存在。
若按照本文开头对法学研究三个层面的划分来看,青年律师进行法学研究的成果主要有两类:一是为客户提供的具体法律服务产品,诸如各类法律文书;二是文章,而文章又包括法律适用(包含了法院裁判规则)的归纳、总结、提炼和跳出实践抢占理论高度的学术论文这两类。
因本文的主要侧重点在普遍意义上法律研究和的(法学)学术研究这两个层面,故我们只讨论文章的写作这一成果化表达方式。
05
青年律师进行学术写作的四小具体步骤
如果说上一部分是从“战略”层面讲如何进行法学研究,而这部分则是从“战术”层面来探讨,主要是四小具体步骤:定主题——建骨架——填血肉——查初稿。
(一)定主题
定主题也即选题,选题的来源如上文所讲的知识积累的来源般,主要方式有二:业务工作和主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但遇到问题有感悟和困惑还不行,要想真正进行法学研究,还得将自己所思考的问题,变成法学问题来研究。
从自己的感悟或困惑出发,某种程度上也是从个人的经验出发,只有当你有“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并以此为“根”,你才会坚定进行持续枯燥的法学研究,不至于毁掉研究的兴趣,毕竟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件充满挑战、幸福和成就感的事情。
按照凌斌老师在《法科学生必修课——论文写作与资源减少》一文中所说,选题应遵循“小清新”原则:首先,题目要足够“小”,这样才能很好找到切入点,到时候你想怎么谈,怎么引申都会轻松,从而达到“以小见大”。其次,自己所写内容要思路“清”晰,自己要想清楚,“谋定而后动”,不要写自己完全不懂的东西,最好是之前一直感兴趣或者深有体会的东西。再者,还得清晰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研究的是什么,是否能够找到足够的材料做下去,以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最后,要有“新”颖性,表述某个新论点 、提供某个新论据或运用某种新的分析方法。
(二)建骨架
建骨架也可理解为“谋篇布局”。
1.“谋篇”
“谋篇”这一用语较为抽象,具体而言,就是要在该阶段想清楚研究的重点,表明研究的意义。如果说选题解决的是“写什么”,那“谋篇”解决的就是“为何写”。
凌斌老师有个比如很恰当,说在文章开始动手的阶段,要像战略家一样,想清楚论述的要点所在,要比他人看得透、看得远,靠远见卓识、真知灼见去吸引读者。这一要求其实是比较高的,也是个痛苦挣扎的过程,要求我们“知己知彼”。以作者的理解,“知己”就是要清楚自己的困惑或问题,动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来形成自己的独立的判断和观点;而“知彼”就是将你的观点拉出来放到更高一个层面去比较审视,这个层面上的东西有几千年文明所积累下来的成果,亦有当下中国司法实践的经验。“知彼”一般体现在学位论文中的文献综述部分,文献综述要求我们按主题查找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字数不能太多,总结要简练。该部分尽量写充实,因为这部分最能体现作者对某研究领域的了解程度,反应当前学姐对你所写的内容研究到了什么程度,还有什么没有涉及到,而你的贡献点又在哪里?
故我们可以看到“谋篇”与实现的目的就在于带着自己的问题意识,通过不断了解相关观点后,明确差异,形成自己的观点。
2.“布局”
“布局”主要指如何将你在“谋篇”阶段所形成的观点逻辑化表达出来。
在法学学位论文开题前,导师一般会要求我们弄出文献综述和提纲。文献综述的目的在于上文说的形成自己的观点,而提纲如同一本书的目录,让读者知道你想怎么来讲你的观点。提纲的大致框架为:标题、作者信息、摘要、关键词、正文(开头、中心、结尾)、注释参考文献。这样一个框架背后的逻辑是:提出问题(交代背景、提出问题、理清思路)——综述文献——论证观点(摆事实、讲道理)——理论深化。
这里讲的“布局”侧重说正文部分的论证观点,我们一般建议采用“金字塔结构”,简单概括就是:“结论先行、上层概括下层、同层独立穷尽、纵向疑问问答、横向四大顺序(结构、时间、总分、演绎)、序言情景冲突。”
(三)填血肉
骨架建立起来后,就是去填充血和肉。在论文写作中,就是将已形成的观点(论点)进行演绎。作者一般在该阶段分三流程:
1.粘贴复制
将收集好的大量资料按照框架中的每个论点分类粘贴复制进去,不用考虑如何用自己的话表达,也不用考虑这些内容之间的联系,尽管填充就好,但这个时候你一定要规范引注,以免日后回过头来寻找引文出处。
在该步,我们的内容来源不可能全部事先已准备或积累好,在写的过程中,为了内容的全面,还是得持续资料的收集。除上文所讲的一些工具外,作者推荐在写作时可用的专业搜索渠道有:
中国知网:按引用量搜索,只看核心期刊,同类的网站还有维普、万方。
读秀:在线搜索书籍,直接粘贴负责可显示出处。
2.提炼整理
将第一步已经按照论点填充好的内容,尽量以自己的话表述出来,若必须直接引用原文的,则可保留。在整理的过程中,若有重复的观点或论据,择优选择。完成一轮“瘦身”后,再用“金字塔原理”来看看,每一个观点下面是否有充分的论据作支撑?论据和论据之间是否已独立穷尽?
3.逻辑梳理
这一步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读全文,看下整篇文章逻辑是否通顺。这里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舒服斯基测试法”(作者自创),就是说你是否可以一口气看下来,在这过程中没什么卡住的地方。背后的道理就是说理的一以贯之,所有论据都是在围绕论点服务,下一级的论点又是支撑在上一级的论点。
(四)查初稿
经过前三步,文章已形成初稿,然后就是漫长痛苦的不断修稿过程。有人开玩笑说,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是修出来的,有如拍照的后期处理一样,往往照片中的美女成了另外一个人。
初稿完成后我们首先需要自查,参考上官丕亮老师的《硕士论文写作自查手册》一文,里面有关于自查有详细,不再过多展开说明。仅说一下自查的几要点:查题目是否合适;查文章结构是否合理?查论证是否合乎逻辑?查资料是否翔实?查引言是否符合要求?查结论是否明确?查注释是否规范?查参考文献是否全面?查有无内容摘要和关键词?查有无目录?查其他格式是否达标?查文字是否通顺?
完成自查后,作者建议还需将文章与他人进行讨论。
此外,关于法学论文写作已有专门的书籍介绍,推荐梁慧星的《法学学位论文写作方法》、凌斌的《法科学生必修课:论文写作与资源检索》和陈瑞华的《法学论文写作与资料检索》等,这些书可以说对法学论文如何写作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