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English 中文

坤象法迹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坤象法迹 > 专业文章

专利保护的前置工作——“唤醒”生产制造过程中形成的技术方案


创新从不限于具有高学历背景或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事实上,大量的创新是普通生产制造人员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时产生的。生产制造过程中会形成很多技术方案,但其中有不少技术方案在解决了具体的问题后就在企业中“沉睡”。这些“沉睡”的技术方案难以形成企业的知识产权,这对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损失。
 
保护技术方案的主要手段之一是申请专利,专利保护的一项前置工作则是要“唤醒”这些技术方案。生产制造过程中形成的诸多技术方案里哪些适于通过申请专利进行保护需要生产制造人员对技术方案进行“提炼”,将其整理成文字材料后才能进一步评估。在实际操作中,想要“唤醒”生产制造过程中形成的技术方案,并不容易。一部分问题在于生产制造人员用于配合专利申请的工作时间有限,更大的问题在于技术方案如何“提炼”。
 
生产制造人员需要优先满足生产计划的要求,按时交付率在其KPI考核时权重很高。生产制造过程中形成的技术方案也不同于有目的的研发项目中形成的技术方案。制造工程师可能每天都要更新各种技术图纸或答复技术征询,生产人员革新工艺流程也时有发生,但“提炼”这些伴随着日常工作进程中完成的技术方案以及配合后期专利申请需要花费时间。由于没有过多的工作时间可以投入,值得并适合申请专利的技术方案找不出来,即使找到了也大多以寥寥几句,至多再配上点现成的图纸来描绘技术方案,并不能完整展现创新之处。
 
这是现实的问题,不应被忽视。针对生产制造人员的工作特点,“提炼”技术方案是否有什么合适的做法呢?笔者借用中医必经的步骤“望、闻、问、切”,给出如下建议:

 

 
 
 
 
 
 

 

“望”是指对技术方案的形成过程进行“瞻前”和“顾后”。“瞻前”是回顾一下最初是碰到了什么样的问题需要解决,可以通过查看工作记录或者业务流转单获取答案。“顾后”是了解一下技术方案完成后的生产现场的反馈或者看一下后续收到的业务流转单等工作需求中是否还有与该技术方案有关的内容。小批试制的结果是一种反馈,生产现场也能听到反馈,例如“改了之后,不但装配更方便而且设备的合格率也更高了。”整理这些信息花费不了很多时间,但对体现技术改进的真正目的和实际的有益效果却非常重要。

 

 
 
 
 
 
 

 

“闻”是了解本领域实际技术现状。可以去“听”市场部的同事或者产品经理说说同行采取的技术手段以及用户对当前产品的一些改进建议等。通过短短的内部同事交流可以了解同行中常规的做法,技术方案中哪些点可能对未来满足市场需求有积极作用的。通过“听”可以对技术方案中属于本领域现有技术的部分有所认识,也可以将技术方案中的关键保护点列出来。

 

 
 
 
 
 
 

 

中医为了便于记忆,编有“十问歌”将问诊的内容归纳为十个问题,在此也可将“问”简化为三个主要问题。
 
一问:采取行业通用的技术手段解决最初面临的问题是否有什么“副作用”?通过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大程度可以反映是否进行了创新,也能把握技术方案要解决的实际技术问题。
 
二问:在没有上述的副作用的前提下,有哪几种解决方案?
 
三问:为什么选择了某一个解决方案作为最终的实际解决方案?
 
答案在哪里?任何技术文档的更新一般都至少要经过“编、审、批”三个过程。一般的技术管理系统,例如PDM(Production Data Management)或者PLM(Production Lifecycle Management),能够查找到过程文档以及“审和批”的“意见”。针对第一问从技术文档版本的更新记录可以反映;针对第二、三问则一般通过版次的变化可以体现。技术管理系统中记录的“审和批”的“意见”往往就是上述问题的直接答案。

 

 
 
 
 
 
 

 

“切”在这里就是切开技术方案的组成部分。例如将一个结构分成多个构件来看或将一个工艺流程分为单个步骤来看。技术文档中对于结构或组件来说一般都有BOM表,对于工艺流程来说一般都有作业指导书或操作流程图。对照BOM可以指出哪一部分是主要改进,哪一部分是次要改进,指出改进中涉及的技术参数。同样对照流程图可以确定哪一环节是关键改进,哪一环节是配合关键改进的辅助操作。“切”过的BOM、流程图结合上述“问”所得的答案还可以反映技术方案的实施方式。
 
“望、闻、问、切”的素材在日常工作交流及技术文件中可以直接获取,实施过程不用特意需要花费很多工作时间。
 
下面以医疗器械行业的案例讲述这一过程的实际操作。
 
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中,被传染的眼科医生很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在诊断时,医生和患者分别位于眼科医疗器械的两侧,医生需要通过器械观察患者的眼睛,两者的面部凑得很近。由于诊断方式的特点,之前眼科医疗器械上从未有过隔离医患的配件。于是当时需要赶制一批这样的配件。在紧张的交货周期内这个配件的设计完成了,出货前,这个全新配件的设计方案得到了“提炼”,管理者评估后认为应当申请专利进行保护。这个技术方案被及时“唤醒”,在2020年4月,也就是复工不久,申请了专利,后来获得了授权。这个配件的设计过程涉及的技术文档很多,技术方案是伴随着赶制的过程逐步完成的,实际是如何快速“提炼”的呢?
 
“望”:找出最开始收到的业务流转单,上面写了“设计隔离组件并更改现有产品设计,使之能快速装配,不影响原有诊疗功能增加防护功能”。技术改进的目的就一目了然了。
 
“闻”:当时的情况下,既要实现有效防护又要不影响医生诊断,这很难把握。通过与市场部的同事交流后得知,同行采用在镜头上加装大面积隔离板的做法,医生则认为隔离板也阻碍了手臂伸到另一侧进行操作,而且隔离板遮挡了视野,医生无法观察患者的状态。于是现有技术清楚了,加装隔离组件不是创新点,关键保护点是能满足医生操作要求的设计。同时“问”的第一问也有了答案。
 
“问”:采用行业通用的技术手段解决防护问题,存在上述“副作用”。查看PLM的系统记录,设计图纸经历多次版本的更新和版次的更新。每个更新的“审和批”的意见栏里可以看到在解决“副作用”后,陆续提出的“材料改进意见”,“技术参数改进意见”,最后投产的方案里对所有“意见”进行了完善。这些“意见”就可以解读为次要技术问题,每一个版次的设计就可以体现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
 
“切”:最后再“切”一下这个隔离组件的BOM和产品整体的BOM,发现原来的产品上配有一块小的挡板,用来防止镜头上起雾的,现在替换了挡板,BOM中涉及替换的零件设计就是改进,涉及这些零件的技术参数也就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改进点。
 
通过“望、闻、问、切”提炼技术方案也许还不全面,但可以为后续专业的知识产权工作人员开展有效地工作提供基础。
 
生产制造过程中形成的技术方案实用性多数是有的,可要获得专利授权还需要符合新颖性、创造性,这并不容易。申请专利也并非保护技术方案的唯一方式。生产制造人员不善于文字写作也并不是技术方案在生产制造中沉睡的原因,为了企业在生产制造中获得的技术方案能够得到适合且应有知识产权保护,投入有限的时间经过有效的过程对生产制造过程中形成的技术方案进行“提炼”将其“唤醒”是必要的,是可行的。
 
文末,笔者想推荐给生产制造人员一本书《微创新,5种微小创造伟大产品》。专利意识的觉醒年代中少不了生产制造人员,在全面创新的时代里,生产制造人员才是主力、是先锋。